常听人说“硬打硬冲不可怕,就怕‘软刀子’割肉”,这话用在文化和民族上特别实在。真要想慢慢毁掉一个文化、一个民族,根本不用大张旗鼓,就靠三招“润物细无声”的法子,咱们平时不留意,很容易就被带偏了。 第一招,先把“老根”给搅乱。啥是“老根”?就是咱们从小听的故事、学的道理,还有老祖宗传下来的规矩。比如以前咱们说“百善孝为先”,不是说要愚孝,是教咱们懂得感恩父母;说“诚实守信”,是告诉咱们做人得靠谱。可现在有些声音故意把这些往歪了扭——说“孝顺就是被道德绑架”,把好好的感恩说成负担;把“讲诚信”说成“太傻、会吃亏”,反倒夸那些耍小聪明、钻空子的人“机灵”。还有些地方,把传统节日搞得变了味,端午不聊屈原和家国情怀,满脑子只想着“粽子买哪个牌子划算”;中秋不说团圆和思念,光盯着“月饼礼盒卖多贵”。时间长了,年轻人慢慢忘了这些老规矩背后的道理,觉得“老祖宗的东西没用”,文化的根就慢慢松了。 第二招,用“舒服的东西”让人变懒、变麻木。现在打开手机,刷到的好多内容都不用动脑子——要么是十几秒的搞笑段子,看完乐一下就忘;要么是各种“躺平才幸福”“努力没用”的说法,天天灌输给你“不用奋斗,混日子也挺好”。慢慢的,人就不爱看书了,不爱琢磨事儿了,连身边的人和事都懒得关心。就像一群人天天躺着吃现成的,时间长了,手脚就软了,遇到点难事就想躲,哪还有心思去守护自己的文化、去为民族的事儿操心?更别说有人故意把咱们的英雄人物“恶搞”成笑话,把严肃的历史编成“八卦”,你要是反驳,还会有人说“开个玩笑而已,别较真”——可真不较真,年轻人就会忘了英雄是怎么牺牲的,忘了咱们民族是怎么一步步走过来的。 第三招,悄悄换“脑子”,让你觉得“别人的啥都好”。比如有人天天说“外国的节日才浪漫”,情人节、圣诞节过得比春节还热闹,却不知道七夕背后有牛郎织女的深情,冬至有全家一起包饺子的温暖;说“外国的文化才高级”,觉得咱们的戏曲“老土”、书法“没用”,却忘了京剧里藏着多少历史故事,毛笔字里写着多少中国人的风骨。更隐蔽的是,有些东西披着“新潮流”的外衣,其实在偷偷改咱们的认知——比如把“爱国”说成“狭隘”,把“传承文化”说成“守旧”,让你慢慢觉得“自己的文化不如人”,打心底里看不起自己的根。我们中国传统文化,结婚新娘要穿红色衣服代表喜庆,但是有的地方已经被西方文化入侵了,要求婚礼囍事穿白色礼服。中国人的生日是吃长寿面,代表健康长寿。古人认为,人死如灯灭。所以在古代有人过世要点蜡烛,但是受西方文化入侵后,把生日改为点蜡烛了,人死如灯灭,然后把蜡烛一吹。传统文化。其实很多人不懂,孩子高中毕业之后就离开了父母离开了家庭,一年可能只回家一两次,对于传统文化就很难从父母那里得到传承,而各种媒体对于西方文化的宣传却深深的印在了孩子们的脑海实盘配资app,国家应该编写教材,把传统文化作为德的一部分编进教材。 其实这三招都藏在日常里,不是喊着口号来的,是顺着你的习惯、你的舒服劲儿慢慢渗透的。但咱们得明白,文化和民族不是飘着的,是靠每一个人记着老根、别偷懒、认清楚自己的好,才能立住的。平时多想想“老祖宗的话为啥传下来”,多看看真正的历史,别被那些“软刀子”迷了眼,咱们的文化和民族才能一直稳稳妥妥的。
发布于:广东省凯丰资本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